当前位置:敦煌学重要期刊全文数据库 > 文献详情页
作者:王征
机构: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
中文关键词:
英文关键词:
中文摘要:<正>佛教雕塑艺术在传播过程中,随着各地的地质条件和审美因素的不同而在表现形式上产生变化。龟兹地区由于山岩为沙岩构造,造像主要从泥塑等形式发展繁荣起来并达到较高水平。龟兹石窟中众多的塑像龛体现出当时的繁荣规模[1],但石窟中塑像保留至今的较少。上世纪初,德国勒考克、法国伯希和、日本大谷等探险队掠走了大量塑像[2]。中国学者黄文弼1928年在龟兹石窟调查时发现一些塑像[3]。近几十年在相继发现的几个洞窟中清理出几身塑像,主要有克孜尔新1窟右甬道外侧壁立像和后室涅槃像,196窟后室前壁龛内石蕊像。库木吐拉沟口区20窟门道右侧壁龛内塑像(以下简称GK20窟塑像),这是龟兹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塑像,库木吐拉41、79窟塑像[4]。这些塑像在龟兹塑像遗留较少的状况中很有价值,从中能认识一些塑像的制作方法和艺术风格[5]。
英文摘要:
[中文刊名]:美术 [出版日期]:2005-04-05 [CN]:11-1311/J [ISSN]:1003-1774
下载全文 下载CAJ阅读器